nego02  

「複製‧ 貼上」的資訊無法打動人心

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?

不管是好幾年前的mixi,還是這幾年的Ameblo、推特、臉書,只要一開始流行,就一味地熱中於增加讀者、追蹤者和朋友的數量。這種人更新的頻率特別高,但張貼的卻總是一些二手資訊。他們只要看見在網路上流傳的資訊,就會馬上轉載,即使附上自己的感想,也是隨處可見的普通評語。他們甚至會直接引用其他人的文字,彷彿那些話是自己想出來的。

他們大多以廣大的人脈自豪,認為朋友、追蹤者、瀏覽數越高,就越值得驕傲。因為數量真的很多,所以會讓人誤以為他們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,特別是在新媒體剛開始流行的時候。但重點是,他們不會成為意見領袖,就算看起來人脈很廣,其實一點影響力也沒有。

二手資訊,也就是所謂「借來的話」,是無法打動人心的。這種情形並不只會出現在社群媒體,平常面對面說話也是如此。如果初次見面,對方就讓你有「這個人說的話好像都是借來的」感覺,那麼你很快就會對這個人失去興趣。

我這麼說,應該會有人如此反駁:「我知道借來的話沒有力量,但就是因為自己的想法得來不易,才傷腦筋啊。該怎麼做,才不需要借來的話,而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呢?」

我十分了解大家的心情。其實「借別人的話」這件事並沒有錯,問題在於「直接引用」。別人的想法可以借,只是需要經過自己歸納、整理。 「自己的話」與「自己的創意」很像。但這世上並沒有新的創意。詹姆士.韋柏.楊在經典名著《生產創意的技巧》中就斷言:「創意,只是將既有事物重組而已。」

「自己的話」亦然。只要將既有事物重組即可。不管這句話原本是誰說的,只要和自己的經驗、感想,與從書本等處獲得的知識重新組合在一起,就是「自己的話」。請試著透過以下訓練,學習如何把其他人的文字轉變成自己的話語。

到書店大量購買評論、自我啟發等領域的暢銷書。這些書之所以暢銷,大多是因為作家寫出了許多人心裡想說的話。對於無法好好表達想法的你來說,會是很好的參考。

接著把這些書全部看過一遍。只要覺得作家的主張「和我想的一樣」,就在一旁貼上便利貼。再來就是設法把作家的文字轉變成自己的話語。也就是改寫那些以便利貼註記「和我想的一樣」的文章。

直接保留作家的主張。作家為了佐證他的主張,一定會在文中提及自己(或其他人)的經驗或小故事,這部分就換成自己的經驗或其他人告訴你的小故事。若是作家以比喻來說明,你就要改用別的比喻。

接著更改主題。如果這篇文章的主題是「閱讀」, 就把它換成「音樂」或「電影」的文章。習慣之後,還可以從「閱讀」換成「美食」「旅行」等主題相差甚遠的文章。

結論與主張的部分,則用意義相同的字句來替換。如果作家有獨特的語氣,就換成你的語氣,並加上你個人的知識。此外,最好也改變一下文章的順序與結構。

如何?改到這裡,這篇文章是不是已經成為你的原創了呢?即使是不擅表達的人,只要重複這個練習,就可以掌握組織個人意見的訣竅。

【竅門】將其他人的文字和自己的經驗與知識組合在一起!

一開頭就是副歌

小學的時候,寫作文有一個簡單的訣竅。順利的話,這個訣竅還能讓你在作文比賽中得到名次。

最重要的就是第一行。一開頭就把文章的最高潮寫出來。

如果可以,就從會用到引號的對話開始。以「遠足」這個題目為例,一開頭可以這樣寫:

「什麼?小健,你忘了帶便當嗎?」

之後只需要描述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即可。比如說忘了帶便當的小健的心情、他又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……

大部分小學生寫「遠足」,都會從搭電車開始寫起,接著依照時間列舉發生了哪些事,整篇作文感覺就像是流水帳。

我們去了新林公園。我和小恭還有小淳一起吃便當。然後我們就去玩。

就像爬山一樣,好不容易走到山頂(文章的最高潮),卻因為氣喘吁吁,只能用一句「真的很開心」帶過。這樣的文章很無聊。如果像前面所說,從最精采的高潮開始,就能引起讀者的好奇心。

讀者會想繼續看下去。至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,之後再說明就好。若用歌曲來比喻,這就是所謂的「一開頭就是副歌」。

「副歌」是一首歌最精采之處,通常會放在歌曲後半部;而如字面所示,「一開頭就是副歌」這種手法,是指歌曲一開頭就進入副歌。先讓大家聽到最好的部分,抓住大家的心。

這個技巧不僅能用在小學生的作文,寫任何文章或在人前說話,都可以使用。無論是部落格、電子報、企畫書、簡報,還是演說,只要留意這個技巧,就更能感動人心。

最重要的就是第一行。只要第一行很有趣,人們就會想看第二行。如果第一行不有趣,或許永遠都不會看到第二行。

【竅門】不用按照時間順序,最想傳達的事,要在一開始就說出來!

試著用一句話來表達

有些演講和座談會最後會預留讓聽眾提問的時間。可惜的是,聽眾和講師在這段時間的互動很少會激盪出火花。

最常出現的情形是提問者不停陳述自己的意見,但這些意見和講師所講的內容一點關係也沒有,讓人丈二金剛,摸不著頭腦。

我相信遇到這種情況,絕大多數的講師都很想問:「你到底想說什麼?」不過因為現場還有其他聽眾,講師也只能忍耐,靜靜的聽。好不容易等到提問者說出他的問題,卻讓人忍不住想揶揄:「嗄?你竟然問這種問題?」這種情況也不少。

還有一種情況也很常見,那就是劈頭就說:「我有三個問題。」其實問三個問題很浪費時間,因為聽完三個問題,不管是講師還是其他聽眾,都會再問:「嗯……你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?」提問的原則是,一次只問一個問題。雖然可能有些掃興,但還是要顧慮到其他聽眾。

在演講、座談會上的提問,不能一心只想問自己想知道的事,而是要問多數人都感興趣,而講師沒有提到的事。而且要用一句話來問。事實上,世上絕大多數的事都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。這部分可以參考日本雅虎新聞的標題。

現在日本雅虎新聞比全國性報紙的頭版還要具影響力。許多新聞網站的標題都故意寫得很聳動,目的就是要吸引人們點閱,但日本雅虎新聞的標題卻不一樣。 日本雅虎新聞的標題是將這則新聞的資訊歸納成一行,而且字數也有嚴格的規定──十三個全形字。哪怕只有十三個字,還是能讓人掌握住最必要的資訊,也會讓人想知道詳情。雖然只有一行,卻很有趣。(編按:台灣雅虎新聞亦是如此。)

好萊塢有一條鐵則──「電影若是不能只用一句話形容,就讓人覺得有趣,那肯定不會賣座。」在會議上發言,也要歸納成一句話。藉由歸納的過程,能去除不必要的資訊,把焦點放在自己認為最重要的部分。

歸納成一句話的意見,才是「自己的話」。

【竅門】用一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意見!

依照「現在→過去→未來」的順序介紹自己

有些活動上需要每個人輪流自我介紹。此時只需要下一點功夫,就可以讓其他人覺得你很有想法,對你印象深刻。

技巧在於依照「現在→過去→未來」的順序介紹自己。因為這樣一來,你的自我介紹就會符合「故事的黃金定律」。

首先,說明你「現在」在做的事。接下來,告訴其他人你為什麼會想這麼做,也就是「過去」的重點。最後以努力邁向遠大目標的「未來」作為結尾。

比如說,你在鄉下地方的市區經營書店,而你是第二代。那麼你就可以這樣介紹自己:

我繼承我們家在○○市車站前的小書店,目前是第二代。小學的時候,我很討厭看書,甚至決定將來絕對不要繼承書店。但在東京讀大學的時候,我認識了一個人──太田先生,他改變了我的想法,讓我開始想要經營書店。

太田先生經營一家名叫「奧利佛」的小書店。「奧利佛」就像是書的精品店,逛幾個小時都不會膩。每本書的排列都有它的意義,好像形成了自己的小宇宙。

也因為這樣,我開始喜歡看書,也注意到以前從來沒有注意過的事。看書,可以改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。書就像是老師,教導我們所有想知道的事情。

我想開一家像「奧利佛」那樣的書店。大學畢業後,我決定回老家繼承家中的書店。繼承後,我才發現經營一間書店有多麼困難。現在書店面臨很嚴峻的考驗,閱讀風氣低落、大型連鎖書店、電子書抬頭……書店一家接一家倒閉。說我不擔心,那是騙人的。

但也因為如此,我每天都很努力,希望這間小書店能越來越接近我的理想。請大家一定要來玩!

怎麼樣?如果是一般的自我介紹,很容易讓其他人誤以為:「第二代真好,一定是沒有自己的主見才會繼承家業吧?」

只要換成「現在→過去→未來」的結構,自然就會符合「故事的黃金定律」,你是不甚圓滿的主角,而「現在」是你朝向「未來」目標邁進的過程。

訣竅是,不要說你對現在的自己很滿意。如果主角的生活應有盡有,過得很幸福,很難讓人將感情投射在主角身上。甚至會讓人覺得你是在「老王賣瓜,自賣自誇」,招致反感。

【竅門】自我介紹時要化身為不甚圓滿的故事主角!

用挫折與失敗來推銷自己

面試時能否用「自己的話」來推銷自己,將大大影響對方對你留下印象的程度。推銷自己時,使用「故事的黃金定律」非常有效。

所謂「故事的黃金定律」,指的是好萊塢電影、電視紀錄片等經常使用的手法,由下列三點組合而成:
1.缺乏(或者被剝奪)某些事物的主角
2.朝著艱險而讓人懷疑他是否能夠達成的遠大目標前進
3.克服重重糾葛與敵對的情形

符合這個黃金定律的架構,故事自然能夠打動人們的心。不可思議的是,這個定律適用於全世界。可以說是全人類共通的感動點。

《專家》《情熱大陸》等日本紀實節目的主角,一定都曾經在人生中體驗到挫折與失敗。如果主角很完美,觀眾會很難將感情投射在主角身上。

要推銷自己,許多人會認為應該要談自己的成功經驗。然而,談自己如何克服挫折與失敗會更有效。就算談自己的成功經驗,面試官大概只會相信兩成。但如果談自己從失敗中學到哪些教訓,又是如何重新振作,可信度會一下子提升許多。

因為你變成了黃金定律中的主角。重點是你如何克服挫折與失敗。如果只是告訴對方你經歷過哪些挫折與失敗,也是效果不彰。

【竅門】活用全人類共通的感動點──故事的黃金定律!

不要隨便感動大哭

在部落格、推特等處經常看到「感動」「大哭」等字眼。如果是電影或許無可厚非,但有時明明是一小段影片,卻有很多人會留下:「好感動!」「我大哭了!」等評論。

隨隨便便就寫出「感動」「大哭」的人不值得信任。就算這些評論會讓人對影片產生興趣,也不會對那個人留下印象。因為這不是用自己的話在表達。那種感覺就像不管三七二十一,一定要把自己當時的心情分到名為「感動」或「大哭」的資料夾裡。

不知道該怎麼描述才好,總之我覺得很棒→「感動資料夾」
雖然不知道為什麼,反正我哭了→「大哭資料夾」

不深入思考究竟好在哪裡,就隨便將感情丟進資料夾裡。如果有一個資料夾名為「天空的照片」。裡頭放了很多「天空的照片」,但這些照片絕對每張都不一樣。早晨的天空、夜晚的天空、黃昏的天空、陰雨的天空、春天的天空、夏天的天空。那天很高興的天空、那天很傷心的天空。今天的天空、昨天的天空。就算是同一片天空,也有很多不同的面貌。

話語也是如此。「感動」應該也有很多不同的面貌。每次的感動應該都不一樣。也應該有唯有自己才能述說的感動。只是把心情丟進感動資料夾裡,真的很浪費。其他人一定想知道資料夾裡有什麼內容。

【竅門】不要把心情丟進「感動」「大哭」的資料夾裡!

 

((資料來源:商業週刊)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 mama 的頭像
    I mama

    發現生活中的小幸福

    I 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